
全国检察机关智慧公诉示范展区亮相科技装备展
2018-07-11
“2018·全国检察机关科技装备展”活动现场
全流程展示现代科技在公诉工作中的融合应用
基层检察院业务装备建设展示区
介绍VR犯罪现场还原技术
展示案管自助服务机器人“苏小智”
如何给检察官办案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,让科技手段为公诉工作提质增效?在7月5日举行的“2018·全国检察机关科技装备展”上,全国检察机关智慧公诉示范展示区给出了生动诠释:涵盖案件审查等10个重要工作节点的基层检察院实践案例,勾勒出“智慧公诉”向科技要生产力、战斗力的基层探索。
“智慧公诉示范展区以公诉办案流程为主线,将一线公诉人需求与现代科技应用深度融合,展现了重要办案节点、办案场景‘公诉+科技’的办案工作新模式。”最高检公诉厅副厅长张相军介绍。
在装备展现场,记者看到,全国检察机关智慧公诉示范展台搭建区选取了案件审查、讯问询问、不起诉、量刑建议、法律文书制作、远程办案、出庭示证、审判监督、绩效评价、能力培养等10个重要工作节点,集中展示了可数据化证据标准、智能辅助量刑建议、出庭一体化平台、“三远一网”、智能语音识别等智慧公诉建设和应用成果。
“智慧公诉”探索覆盖各办案节点
展台内,贵州省检察院应用的“大数据司法办案辅助系统”引起了参观者的关注。该系统从统一证据标准、制定证据规则、构建证据模型三个方面入手,运用“实体识别”“数学建模”等大数据技术,建立各罪名数学模型。记者了解到,截至目前,“大数据司法办案辅助系统”扩展到贵州全省100家检察院,办案时间大幅缩短,办案效率显著提升。
同样在案件审查环节,江苏省检察机关适用的“刑事办案智能辅助系统”,也发挥了甄别判断证据疑点瑕疵的功效。在对电子卷宗进行全面阅卷后,“刑事办案智能辅助系统”可以精准找出案件疑点,随后自动生成案件审查报告等法律文书。确定起诉后,系统还会自动根据本案具体情节和法院量刑指导意见,比对类案量刑情况,生成量刑建议书。
提审讯问,作为公诉工作的重要环节,能够核实案件事实和证据,发现阅卷时未发现的新疑点和新问题,防止漏捕漏诉,还可以发现和纠正公安机关在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。然而,传统的文书制作、讯问询问记录工作占用公诉人大量时间,2016年3月开始,最高检开始在全国检察机关试用智能语音技术,为公诉人“减负”“提速”。
在北京、浙江、安徽等地,检察机关联合科技企业,共同打造智能语音输入法、智能语音讯问询问系统、智能语音会议系统,自动采集语音进行文字转化,办案效率提升20%到50%。浙江省检察机关应用的“智能语音识别系统”,公诉人端语音识别准确率达到95%以上,犯罪嫌疑人端语音识别准确率达到90%。在杭州市西湖区检察院,2017年9月至今,已使用系统260余次,使用系统后提审时长缩短将近一半时间。
量刑建议是检察机关公诉权的一项重要内容,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,更是对公诉人精准量刑提出了更高要求。记者了解,公诉人重定罪、轻量刑等问题困扰着当下的司法实践。
如何解决量刑建议不准确、量刑标准不统一的问题?在展台上,广州市南沙区检察院展示了“智能量刑辅助系统”。公诉人输入罪名、犯罪事实、量刑情节后,系统经过识别、判断、推理和运算,自动生成精准量刑建议结果。
这套被称为“看得见的量刑过程”的系统,在实践中效用如何?据介绍,从2016年12月至今年4月,广州市南沙区检察院共对996名犯罪嫌疑人启动认罪认罚从宽机制,量刑建议提出率为100%,其中对85%以上的犯罪嫌疑人提出了精确型量刑建议,法院的采纳率高达98%。
在“智慧公诉”示范区的展台上,一个微型的看守所、法院和检察院呈现在展台上,将这个微型的司法系统连接起来的,则是“三远一网”系统,通过远程音视频技术,将看守所、法院和检察院连接在一个视频网上,公诉人足不出院就能完成提讯、出庭和送达工作。记者了解到,在杭州市检察机关,通过该系统每案至少能节约2.6个小时,工作效率提高40%以上。
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,信息化技术考评已作为新兴的技术手段逐渐应用于检察官绩效评价。